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增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健全制度,强化成果转化政策引领。一是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出台《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修订《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增设科技成果推广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和赋权改革。二是改革科技项目申报条件。将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的重要条件,明确应用类科技项目承担者的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并将其作为项目验收重要考核指标。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强化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的情况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的重要评价内容,将本科院校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数和服务收入作为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监测指标。推动高校把专利创造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等指标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以及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注重质量,加强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一是增强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部省共建“双一流”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ESI前1%学科达到230个,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坚实根基。二是提升科教企资源整合力度。印发《关于科教融合协同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作计划》,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形成科技成果“需求-研发-应用”高质量循环格局。组织高校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聚焦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开展面向市场的“订单式”研发,推动校企人才互聘、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三是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加快推动高校重大科研计划实施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布局高价值专利,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专利成果的培育、推广和转化,建立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从源头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2023年,全省高校授权发明专利24345件,同比增长17%,以专利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1821项,合同金额11.2亿元。
精准对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实效。一是常态化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连续7年举办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并组织陶器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10余个领域常态化对接活动50多场,吸引超过300所高校、1000家企业参与,累计征集高校科技成果2038项。采取“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企业实地调研需求+对接高校成果”的精准匹配模式,举办高校技术进园区、企业进高校活动100余场。二是组织开展科技成果系列推介。每年组织开展“高创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大赛入围项目落地转化率达43.3%。发挥“粤科发布”平台优势,组织广东产学研招投项目专场、香港高校专场和高校创新投资联盟等面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发布会,汇聚先进科技成果500多个,路演项目近60个,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专业资源。三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线上服务。与佛山市共建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库,筛选有市场化前景、应用广泛、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参与科技成果开放许可,服务全省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需求。
强化保障,营造成果转化良好生态。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省直相关部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定期会商联动机制,加强高校科研创新相关政策、规划、改革措施的有效衔接,统筹指导和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高校普遍设立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成果转化工作专责部门,部分高校创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等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平台。推动高校与华为、腾讯等大型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校企创新联合体,建设超快光电信息技术联合创新基地等100家校企创新联合体。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储能、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15家概念验证中心和10家中试平台,形成从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小批量试生产的服务能力。谋划建设粤港澳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进5家国家级、18家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升级建设,集聚各方面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三是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推动高校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等对接合作,与市县共建研究院,与高新区、开发区共建科技平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目前高校已为5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