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内动态 >> 正文
知识产权管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关于“提升专利质量、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一番热议,雷朝滋的发言切中要害,强调高校应回归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除泡沫、促转化,通过政策优化、体系建设、能力建设等,引导科技创新过程与知识产权管理的融合。

同时,他还提出,高校要以供给侧改革“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番发言和观点引起本人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些共鸣,现将江苏大学一些具体实践进行梳理,以期和大家探讨。

首先,以知识产权管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在于强化战略意识。

雷朝滋提出,知识产权是为了保护创新的价值而生,知识产权与创新相互促进,应保持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这一论点使我想到,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正相契合。因此,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应从根本上认识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初心,从战略维度树立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激励创新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发展理念,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

此外,高校也应围绕培育和运用知识产权来配置资源、构建工作架构、谋划工作模式和设计制度机制,全面发挥知识产权提升创新价值的作用。

作为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江苏大学一直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抓手。江苏大学是全国高校中首家参与《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标准制定和推广实施的单位,在校内也建立了以全过程管理为实施主线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知识产权工作模式,力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全面协同。

其次,强化组织配置是以知识产权管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保障。

雷朝滋认为,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是运用,应将加强专业能力建设视为高校专利工作的重点任务,而其中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机构的设置是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专业性极强,专业化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的设计对于高校推进各环节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到位至关重要。而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方,高校非市场化的组织属性是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内生性阻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应利用好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市场化内核,积极通过优化组织设计,促进专利转化实施。

不断优化科技管理的组织设计和相应职责,并将知识产权作为其中的关键性考量,一直是江苏大学推进科技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作用的基本方向。近年来,江苏大学在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各地分中心、地方研究院的工作中都导入知识产权运营元素,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运营紧密对接。

学校于2013年成立实体化运作的专利培育与运营中心(即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高校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中存在的先天缺陷,尤其是专利转化实施环节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专业人才缺失、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经过多年发展,江苏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获批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

再次,强化过程管理是知识产权管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因此雷朝滋认为,应建立健全涵盖专利导航与布局、专利申请与维护、专利运用与转化的高校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

强化过程管理是知识产权管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此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是知识产权发挥激励作用的重要路径。紧密对接创新全过程,围绕从创新端到应用端实施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不仅有利于对科技创新的源头进行创新质量把控,为后端的专利转化奠定基础,而且能明晰科研人员的创造贡献度,为科学确定个人和学校之间合理的权益分割和分配提供支持。

作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首批四所试点高校之一,江苏大学建立了覆盖知识产权获取、运用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同时学校还开发了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科研项目选题、立项、实施、结题和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

这其中主要环节包括:在专利创造阶段,江苏大学依托专利培育与运营中心的专业团队建立了专利布局和挖掘工作机制,让有市场化前景的方案能及时得到合理的专利保护;在专利申请阶段,实施多级专利质量管理,对专利申请进行预审,开展发明创造的技术先进性和市场前景评判;在专利转化阶段,针对目前高校存量专利较多的情况,推行专利分级管理,基于分级结果实施质量导向的专利转化定价机制,推动学校专利培育与运营中心开展专利收储与托管,提升学校科技成果的价值。

以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为例,江苏大学2018年PCT专利申请数为64件,位列中国高校第7位,国际排名410位,比2017年提升49位。这与学校着力打造的贯穿创新源头到价值实现全过程的知识产权过程管理密不可分。

最后,强化制度优化是知识产权管理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

坚决清理“唯专利数量”的考核、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是雷朝滋倡导的人才和项目评价政策,这与我国所处的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时期合拍。能否利用好知识产权这一重要“抓手”,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而其中制度优化是基础。

要知道,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基础普遍较弱,很多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仍停留在科研管理部门下设的相关科室工作,相关知识产权管理和考核制度仍沿用过去“数量”导向型的政策。

围绕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江苏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制度优化工作。

一是优化专利评价制度,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价值分析体系及操作手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专利分级标准,实施分级管理,推动建立质量导向的专利评价机制,为转化定价、专利资助、职称评审、硕博导遴选、研究生评奖、各单位年终考核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二是优化专利资助政策,强化对重点成果PCT申请的支持,根据专利分级实施差异化的专利转化费用提成比例,引导学校专利向高质量集聚。三是颁布了《江苏大学专利分割确权管理办法》(试行),启动专利确权分割试点工作,推动在专利投资入股前的权属的分割,让创新团队最高能持有90%的份额,极大推动发明人创新热情。

来源: 科学网

    Copyright© 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发展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287号 电话:0931-2341538 E-mail:zhaij@lut.cn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683号

  现在的访问量是: